_乡旅导报 乡见 三农头条 | “稻梦晋祠 嘉禾飘香”晋祠水稻插秧节举行

三农头条 | “稻梦晋祠 嘉禾飘香”晋祠水稻插秧节举行

三农头条乡旅导报讯:千家溉禾稻,满目江南田。5月18日,太原市晋源区“稻梦晋祠 嘉禾飘香”晋祠水稻插秧节在北大寺村举行。

一大早,天高云淡,大寺荷风苑旁,错落有致的村舍掩映在一排排绿树中,村后青翠的西山连绵起伏,倒映在宛如镜面的水稻田。一声“插秧节启动”后,十几个庄稼把式一线排开,纷纷赤脚下田,一手拿着秧苗,一手分秧、插秧,一套动作行云流水。清脆嘹亮的插秧歌与田埂上围观群众的加油声、喝彩声不绝于耳,现场一片热火朝天。

一群群研学的小朋友也忍不住纷纷下田,赤脚撸袖,低头弯腰,体验插秧乐趣。不远处,匀速前进的自动化插秧机嗡嗡作响,把一株株健壮的秧苗均匀地插进稻田里。欢快的笑声与劳作声交融在一起,一簇簇新绿在水田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绿荫下,包粽子比赛同样吸引众多人围观。参赛选手拿起粽叶,双手上下翻飞,取米、包叶、捆扎……你追我赶,其乐融融。不一会儿功夫,一个个形状各异的粽子就装满一盆。

“希望通过插秧节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动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趣味赛事活动,以农耕为媒,打造独特的农耕文化品牌,不断扩大晋源区农文旅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二级研究员王广元说,“目前我们在北大寺村200亩水稻田里主要种植的是晋稻17号和晋稻21号,抗病性抗逆性都很好,口感软糯香甜。今年我们还严格按照有机标准,开展了十余种新品种有机大米种植示范,从而筛选出适应本地的优质高产的晋祠大米,并进一步推广种植,让更多市民吃到地道的晋祠大米。预计今年全区种植面积3300亩。”

从小生长在难老泉畔的山西晋之源农耕文化产业园负责人职卫东,对晋祠大米恢复种植有着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使用了聚碳生态肥种植有机大米,产量可以提高20%,预计亩产可以达到1380斤。随着晋祠泉水复流,晋祠大米的品质将会越来越好。今年要在省农科院农业专家的悉心指导下,种好晋祠大米,保护好华北这方稀有的黑土地,传承好农耕文化。下一步还将开办农家乐,把晋祠的特色美食更好推广出去,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职卫东信心满满地说。

享誉三晋的晋祠大米,秉持着“北稻一绝、皇家贡品”的品质,有3300年的栽培历史,在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中记载晋祠大米作为贡品进献宫廷的情形,这就是历史上“晋献嘉禾”的由来,也由此开启了太原农耕文明的先河。水温恒定、水质清澈的晋祠泉水,独特的千年黑色水稻土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晋祠大米颗粒大而饱满、质色稍褐而透明、味道香甜不腻、口感有韧性回弹的品质,赋予其富含人体所必须钾、硒等微量元素,且含糖量低的特性。

今年以来,晋源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品牌化打造”的思路,全面实施晋祠大米产业提升振兴计划。通过推行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的‘六统一’经营模式,将晋祠大米打造成为代表太原地域农耕文化的品牌,做大做强乡村旅游新业态,再现“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盛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全区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稻花城建设如火如荼,稻田公园成为太原市农文旅融合标杆项目,晋祠大米产业发展驶入现代化、园区化、标准化、特色化快速发展的轨道。(杨润德 崔莉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