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是我这几年探寻古诗词诞生地的一个侧重点,陆续参观了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登州嵩阳书院、海南儋州东坡书院,江苏无锡东林书院等,兔年盛夏北上游学20天,计划从京九线返深,特意在商丘短暂停留,专程拜谒北宋最高学府——应天书院。
我走过的知名书院,大多位于山林胜地,环境幽静。而应天书院坐落在商丘古城南湖边,三面环水,风景秀丽,不远处高楼林立,人来车往,感觉繁华离得很近,却又很远;静谧离得很远,却又很近。“大隐隐于市”说的恐怕就是应天书院了。
应天书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时的后晋。当时有位儒生杨悫(què)致力于教育,创办了“南都学舍”,这便是应天书院的前身。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书院得以发展。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对于学舍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宋真宗正式御赐匾额,将其改名为“应天府书院”。后应天府升格为南京,为北宋四京之一,此时又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未进书院,就看见大门对面高处立一塑像,树丛间有一四角飞檐小亭。走近塑像一看是范仲淹,亭子名叫忧乐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书人大多是从这句名言知道范仲淹的。他和应天书院肯定有瓜葛,要不然书院大门对面不可能立塑像。再细看塑像后面的范仲淹名言名句,有几句是我未曾听说过的:
清德素行贵而能贫,
望兮梁园归于鲁堂。
文学之器天成不一,
诚以日至义以日精。
经以明道文以通理,
育才之方莫先劝学。
可见我对范仲淹知之甚少,今天来到应天书院,正是补课的好机会。
范仲淹是苏州人,年幼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到朱姓人家,继父让他学商贾技艺,但他只喜读书。
23岁时,范仲淹与继父家族脱离关系,来到应天书院,断绝家庭供给,开始五年苦读岁月。他“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继,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不妨讲个小插曲。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真宗皇帝到应天府朝拜圣祖殿,书院的学生也都跟随满城百姓跑去看热闹,希望能见到皇帝一面,只有范仲淹依然留在学舍读书。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看皇帝,范仲淹回答:“皇帝总是能见到的,将来见也不晚。”
苦读,成为范仲淹青春记忆中的主旋律。五年后他学有所成,中了进士,开始踏上仕途。后来,他迎娶了应天府楚丘李氏,并将母亲接来照料。至此,范仲淹将家彻底安在了商丘。
应天书院的寒窗苦读不仅磨砺了范仲淹,也被他写进了诗文之中:
白云无赖帝乡遥,
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
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
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
涧松何必怨山苗。
这首《南都学舍书怀》真实地抒写了范仲淹在应天书院艰苦的求学生活,抒发了作者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志向。
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学家晏殊出任应天知府,他致力于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时值才名远扬的范仲淹为母服丧,居住在南京应天府,于是晏殊便聘其执教府学。
曾经的优秀毕业生,当上了范院长。他为母校的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不仅勤劳恭谨、恪尽职守,还严立法度、督导得方,凡是学生试题,必先以身试做。一时名声大噪,四方从学者,辐辏于此。蜚声北宋文坛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人,无不从学于范仲淹,皆毕业于应天书院。
一边当院长,一边忙创作,他的《南京书院题名记》:……由是风乎四方,士也如狂;望兮梁园,归于鲁堂。辛甫如星,缝掖如云。讲义乎经,咏思乎文。经以明道,若太阳之御六合焉;文以通理,若四时之妙万物焉。诚以日至,义以日精。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这一段辞采飞扬的文字,写出了范仲淹对应天书院的感情,他的教育思想是在应天书院形成的。
范仲淹还写出了宏文《上执政书》,被《宋史》赞为“与诸葛亮《隆中对》同等价值的历史文献”,堪称“宋版”《隆中对》。
应天书院在历经了辉煌后,在宋钦宗时毁于战乱。直至明朝嘉靖时,御史蔡瑷在商丘城西北隅以社学改建,沿用旧名。但不久,宰相张居正于万历七年(1579年)下令拆毁天下所有书院,应天书院没能逃过此劫。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府陈锡格重修应天书院,后改名范文正公讲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举国废科举,兴学校,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1905年8月,范文正公讲院改为“归德府中学堂”,简称归德中学。应天书院的历史到此画上句号。
建国后应天书院的屋所已经不复存在了,直到2001年10月,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在商丘调研时指示:“应天书院影响太大了,应该尽快复建”。历经六年,2007年10月1日,第一期工程完工,复建的应天书院正式对游客开放。
复建的应天书院距离原址不远,位于烟波浩渺的南湖东岸,周边没有高大的建筑物,远远就能看到书院的大门,神圣高耸,门楼上下,雕梁画柱,古色古香。
应天书院复原图(来自网络)。
大门前是一座状元桥,为汉白玉石拱桥,工艺甚是精湛。
门前小广场上有块小照壁,正面六个金黄大字:“以天下为己任”。这是范“院长”抓教育的核心理念,也可以说是他“忧乐”观的萌芽。
背面是范仲淹撰写的与《岳阳楼记》齐名的《南京书院题名记》。
应天书院大门。
门额上“应天书院”四个瘦金体字,端庄大气,颇有骨感。白字蓝底的门联非常醒目:
应天始兴学书院冠华夏
学子频中第俊才擎宋廷
联语精辟地点出了书院成长历程和教学成果。
书院中轴线两侧,是应天书院走出来的名人志士,社会精英。
中轴线一端是五开间的书院正殿–崇圣殿,坐北朝南,画栋雕梁,古朴壮观。
殿内庄严肃穆,正中供奉着孔圣人的雕像。坐像的背后上方,是四个金光大字“万世师表”。
两侧为颜回、子思等孔子的十大弟子塑像。
正殿左侧是范文正公纪念堂。
“范文正公纪念堂”内的展览:范仲淹《上执政书》。
【应天书院师生在北宋边防守备上的突出贡献】。
正殿右侧是至贤先师纪念堂,讲述的是范仲淹的求学之路。
至贤先师纪念堂内的展览:【应天书院】前言
左:【天下同文】、杨悫画像;右:【北宋教育政策】、宋太祖画像
纪念堂里陈列着应天书院的历史和成就。墙上的展板上书写着一排排书院培育出的杰出名人,有五十多位北宋的朝廷高官和名人,有好几位官至宰相。这张人名表中,最最耀眼的,当数范仲淹。
崇圣殿后侧有一仿宋式建筑,为应天书院大讲堂。
在应天府书院西墙外拍摄的“崇圣殿”和“范文正公纪念堂”。
复建的书院环境很美,站在空旷的台阶上,闭上眼睛,感受书院中独特的精神内涵,想象书院曾有过的场景,总觉得这里少了些许历史的凝重,内容还显单薄。它的山长居室、师生斋舍、藏书楼阁,都去了哪里?它的风云岁月、花开花落,它的琅琅书声的起起伏伏,都去了哪里?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编辑:卫红辉
(作者近照)
作者:胡永林,江苏泰州人,退休后定居深圳,中共党员,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新闻系。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在主流媒体和政府机关工作各19年,新闻《黑车撞上了红灯》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出版专著《新闻标题制作技巧》《新闻导语设计技巧》、长篇报告文学《闾山赤子》《激扬30年》、工具书《文学比喻辞典》《修辞格鉴赏辞典》《月色诗心》等,累计超过600万字。因传播传统文化成绩突出,获评深圳市2022年度十大百姓学习之星。